2023-06-16 14:47:10
01
市场分析
成交量持续萎缩沪指失守3300点
调整之际大消费板块成“避风港”
本周,受到金融、石油等权重股调整拖累,大盘呈现冲高回落的走势,上证综指下跌1.86%,报收3272.36点;深证成指下跌1.57%,报收11005.64点;创业板指下跌0.67%,报收2252.38点;沪深300指数下跌1.97%,报收3937.76点。
对于下周市场,业内人士认为,上证综指跌破3300点,空方量能持续释放,随着成交额逐步萎缩,大盘有望逐步探明短期底部。
沪指失守3300点
本周,大盘呈现冲高回落的走势。周一金融股发力上攻,银行、券商领涨;周二大盘冲高后大幅回落,成为短期走势的分水岭。此后几天,受到金融、石油等前期强势权重股调整拖累,大盘延续调整走势。记者注意到,在主板市场调整之时,创业板指周三、周四连续反弹,但受到成交量萎缩影响,周五创业板指下跌超过1%,拖累深证成指创出调整以来新低。
从各大指数表现来看,沪深300指数本周下跌近2%,表面权重股调整压力加大。根据同花顺统计显示,沪深300成份股本周跌幅前10位的分别为璞泰来、三七互娱、亿联网络、紫金矿业、中国中铁、紫光国微、沪硅产业、中国交建、北方华创、中国铁建;而周涨幅前10位的分别为中科创达、片仔癀、科大讯飞、传音控股、长城汽车、华域汽车、德赛西威、华能水电、长电科技、天赐材料,其中周涨幅超过10%的仅有中科创达、片仔癀。
值得一提的是,汽车、电力、医药、锂电池板块本周在大盘调整之际显示出较好的弹性。统计显示,汽车个股本周涨幅超过10%的有7只,分别为金龙汽车、香山股份、凯龙高科、金杯汽车、艾可蓝、阿尔特、欣锐科技,其中,金龙汽车周涨幅接近三成。
消息面上,根据中汽协数据显示,4月,乘用车产销分别完成177.8万辆和181.1万辆,环比分别下降17.3%和10.2%,同比分别增长78.5%和87.7%。4月,商用车产销分别完成35.5万辆和34.8万辆,环比分别下降18.4%和19.9%,同比分别增长68.8%和60.5%。海通证券认为,受去年同期低基数影响,4月乘用车批发和零售销量同比均大幅增长,随着上海车展等活动的开展和假期需求的释放,乘用车市场产销有望逐步企稳。
消费板块成为“避风港”
在大盘调整之际,消费类板块再次成为资金避风港。特别是周五,纺织服装、旅游、家电、商业板块逆市飘红。记者注意到,纺织服装、旅游板块已经连续两天收阳。
东兴证券认为,在新冠肺炎疫情过后,纺织服装重点公司都体现出逐月改善趋势。纺织制造板块今年一季度实现收入254亿元、净利润14亿元,分别同比下降5%、22%,较去年四季度略有好转,但仍处于低迷期,预计今年二季度会有环比改善。服装家纺板块今年一季度实现收入336亿元、净利润33亿元,分别同比下降2%、增长43%,环比修复明显。主要子板块方面,中高端男装(比音勒芬、报喜鸟)在2022年业绩取得较好增长,2023年一季度景气度继续提升。高端女装(地素时尚、歌力思等)在2022年受损严重,2023年一季度反弹明显,预计全年会体现出较好的经营杠杆效应。鞋类和成衣制造商(华利集团、盛泰集团)在2022年表现较好,但是因为其订单与下游品牌商相关性最强,在2023年一季度品牌去库存业绩有明显回落。
旅游板块今年以来表现不俗,2023年“五一”假期期间,全国国内旅游出游合计2.74亿人次,同比增长70.83%;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480.56亿元,同比增长128.90%。全国出行需求迎来全面释放,旅游消费呈现“井喷式”增长,出游人数创近年来新高,出游半径和出游天数双提升。此外,文化和旅游融合特征明显,乡村休闲旅游大受欢迎。整体来看,“五一”旅游强劲复苏,全国假日市场平稳有序,叠加国内政策支持、消费回暖,旅游行业前景向好。
短期底部或逐步探明
对于下周市场,业内人士认为,上证综指跌破3300点,空方量能持续释放,随着成交额逐步萎缩,大盘有望逐步探明短期底部。
国海证券认为,周五大盘延续分化走势,虽然AI应用端表现不错,新能源赛道也延续反弹,但市场热情并未被全面带动,反而观望情绪有所抬头,市场成交大幅萎缩。短期市场方向有待明确,指数或将延续宽幅震荡,建议耐心等待调整到位之后的布局机会。
中信证券认为,新能源汽车产销持续恢复,景气度持续修复。2023年4月,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63.6万辆,环比下降2.6%,同比增长112.8%,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恢复显著。长期来看,全球新能源汽车保持增长势头,当前时点建议把握全球电动化供应链优质标的机会。
华鑫证券一分析师告诉《大众证券报》记者,随着“中特估”及AI两大市场主线调整,市场情绪转向谨慎。随着成交量逐步萎缩,一批高位题材股短线进入补跌阶段,下周投资者应规避高位题材股补跌风险。下周,若权重股企稳,大盘有望逐步探明短期底部。
记者汤晓飞
02
价值发现
欧晶科技:石英坩埚龙头迎来行业高景气
欧晶科技(001269)2011年4月成立于内蒙古呼和浩特,主要为太阳能级单晶硅棒硅片的生产和辅助材料资源回收循环利用,提供配套产品及服务,具体包括石英坩埚产品、硅材料清洗服务、切削液处理服务等。提供的产品及服务在单晶硅产业链中具有持续性、高频率等消耗品属性特征。光伏级单晶硅片行业的增长和半导体级单晶硅片行业的发展,保证了公司未来的持续经营。经过多年发展,公司已经成为国内石英坩埚领域的头部核心厂商。步入2022年以来,明显进入行业景气周期。
石英坩埚有分层结构,内层砂洁净度要求极高。在硅棒拉晶过程中,石英坩埚扮演最核心辅材,主要用来盛装熔融硅,其质量好坏会直接影响拉晶质量甚至拉晶成败。石英坩埚一般分为三层,常见分层比例为3:4:3,即单个石英坩埚内层砂占比三成,中层砂占比四成,外层砂占比三成。内层石英砂因为直接接触晶液,洁净度要求极高。石英坩埚是较高频消耗品,优质坩埚使用寿命在300-400小时左右。坩埚使用寿命主要与其尺寸、质量相关,大尺寸、高纯度坩埚可使用时长更长,同时单次拉晶产出更多,是行业主要技术攻坚方向。
N型化、大尺寸硅片需求快速爆发,优质石英坩埚需求持续强烈。2023年N型硅片渗透率将达25%,同时182+210毫米规格硅片出货量占比将超90%。考虑到坩埚成本在硅片整体成本中占比依然很低但对拉晶质量与开工率至关重要,新技术对于硅片低杂质、高质量要求将推动下游硅片与龙头一体化组件厂商加大优质石英坩埚采购力度,或将进一步抬升单价。
公司创立十年以来,持续投入技术研发,不断攻克更大尺寸坩埚制造难关。2011年,欧晶科技设立开始小批量研制石英坩埚,次年开始规模化生产石英坩埚产品。2013年26英寸光伏用石英坩埚试验成功。2014年成功与光伏行业巨头中环进行了深度绑定此后加速了发展进程。2017年量产32英寸光伏坩埚,并在两年后成功研制36英寸全新大口径坩埚。此外,公司已完成40英寸太阳能级石英坩埚及32英寸半导体级石英坩埚的研发及量产工作,42英寸太阳能级石英坩埚的研发项目已成功制成样品,为未来布局下游大硅片配套提供技术储备。
上游扩产尚需时日,石英砂保供资源尤为难得。本轮石英砂产业链景气源于海外高纯石英砂供应商扩产速度慢于光伏全产业链产能扩产速度。目前高纯石英砂价格持续走高,龙头企业外层砂达12-13万元/吨,内层砂达34-37万元/吨。日前西比科宣布2亿美元扩产计划,预计最早2025年初投放市场,石英砂景气短期将继续延展。至2024年前,公司保供资源在当前市场成为利润腾飞最大杠杆。
凭借上游稳定保供与下游的稳定客户关系,公司快速高质量成长。2022年,公司石英坩埚业务实现收入7.56亿元,同比增长150.94%;实现销量12.12万只,同比增长44.28%;平均售价为6234.76元,同比增长73.92%;石英坩埚业务毛利率42.58%,同比提升4.44个百分点。2023年一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36亿元,同比增长136.89%;归母净利润1.72亿元,同比增长292.13%;扣非净利润1.61亿元,同比大幅增长268.52%,主要由于石英坩埚业务产销量及售价持续增长所致。
浙商证券表示,作为国内石英坩埚龙头公司,上游石英砂供应管理优异,产品质量行业领先,有望随着下游光伏需求进一步释放而受到显著拉动。考虑下游对坩埚的需求持续向好,石英坩埚供不应求,上调公司2023-2025年盈利预测,预计2023-2025年公司归母净利润分别为9.07亿元、12.19亿元、15.29亿元(上调之前的预测分别为7.10亿元、10.24亿元、12.90亿元),对应EPS分别为6.60元、8.87元、11.12元,维持“买入”评级。
海通国际表示,公司是石英坩埚稀缺标的,即将迎来行业景气爆发。预测公司2023-2025年营收分别为40.20亿元、55.00亿元、38.50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2.50亿元、17.70亿元、15.00亿元,对应EPS分别为7.70元、10.90元、9.30元。目前行业上游海外石英砂龙头扩产大规模放量最快预计需要2025年初落地,公司还将凭借技术与资源优势享受景气高企。给予公司2023年14.6倍目标PE估值,对应目标价117.10元/股,首次覆盖给予“优于大市”评级。
记者刘希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