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24 01:42:53
养护园 https://www.madamedelluc.com
话说在杭州西湖风景区里有一个玛瑙寺,这座寺庙依山而建,粉墙黛瓦,掩映在郁郁葱葱的古树之中,环境非常幽静。
然而如果走进去,您就会发现这里和其他寺庙很不一样,里面有几间厢房其实是个纪念馆,内容还都和台湾有关,像什么台湾自然环境厅、历史文化厅、台湾人物志厅等等,没错,这就是大陆目前唯一一个台湾主题纪念馆,那么,这里纪念的到底是什么人?为什么一个纪念馆要建在一个寺院里呢?
玛瑙寺
日军侵入宁静生活不复返
整个故事要从宋朝说起。
话说宋徽宗年间,有个叫连南夫的人。这位曾经是进士,由于在宋金战争中坚决反对议和而被秦桧记恨,遭到贬谪,从此渐渐退出了仕途。之后连南夫带着妻儿来到福建龙溪,在那儿隐居下来。
一直到了明末清初,连家后人痛惜明朝灭亡,又不愿意臣服于清朝的统治,便渡过海峡来到台湾,选择当初郑成功驻兵的地方安身立命。
那他们靠什么生活呢?估计您也听说过,台湾的气候那就是甘蔗的天堂,所以连家就开始以制糖为业,并且积累了一笔不小的财富,成了当地的名门望族。
1878年,连家迎来了一位新成员,也就是咱们今天的主角——连横。在这么富足的家庭里长大,连横小时候可以说是“根本不知道什么叫愁”。
连横
在他十二岁那年,因为家里人口越来越多,父亲把祖宅做了扩建,又顺手买下了旁边邻居的院子,用来给孩子们当作读书的地方。
根据连横自己回忆,他小时候读书的环境是这样的:院子大约有五亩地那么大,里面种满了花草树木,还有泉水、池塘、太湖石这样的景致。尤其到了秋天,院子里能读书,能赏月,能听雨,能弹琴,连横小时候每天就在这里读读书,养养花,和兄弟姐妹们玩一玩,真是无忧无虑的少年时代啊!
不过,您别看连家是商人出身,但他们也十分重视子女的教育,比如连横的父亲就格外喜欢读书,平时没事的时候还会挑一些历史上忠义之士的故事讲给孩子们听。熏着熏着,民族意识就在小连横的心里扎下了根。
然而,这样幸福的生活并没能持续太久。在连横十七岁那年,中日甲午战争中清军惨败,一纸《马关条约》,台湾岛就这么割让给了日本。
这个消息一传出,全国舆论哗然。台湾人民在听到这个消息后更是悲愤交织,有不少当地士绅纷纷给清政府发去电报表示反对,台北人民在《马关条约》签订的第二天就以罢市的方式进行反抗,还有更多的台湾人民拿起武器,走上了武装抗日保台的道路。
《马关条约》谈判现场复原图
连横的父亲在知道这件事之后,专门买了一本《台湾府志》送给儿子,并告诫他说:你是台湾人,不能不知道台湾的历史。
虽然台湾各界反抗日本侵略者,还有的士绅干脆宣布成立了一个“台湾民主国”,准备不听清朝的命令,自主抗日,但是残暴的日军在台湾推行“焦土政策”,残忍屠杀抗日人士,甚至用毒气弹镇压起义。
日本在占领台湾之后,还对台湾人民进行了非常残酷的经济掠夺,连家的资产也因此被日军悉数侵占,从此家道中落。不光如此,台南陷落不久之后,日本政府又看中了连家祖宅这片地方,准备用来建造法院和宿舍,连氏家族被迫离开了已经聚居两百多年的祖宅,流散四方,连横一家也被迁到了城西居住。
连遭国难家仇,连横的父亲悲愤不已,没过多久就与世长辞。为了给父亲守丧,这段时间连横就在家里抄写《杜少陵集》,同时学作古文诗。相信在这段时间,当他读到杜甫诗中的战火流离和国破家亡,会对这位诗人的悲苦和愤懑深有感触。
坚定抗日一腔热血注笔头
这时的连横已经长大成人,难以忍受日本侵略者残暴的统治,他决定只身前往大陆求学。在那里,他又有着怎样的境遇呢?
连横来到了上海圣约翰大学求学,这所学校可以说是当时上海乃至全中国顶尖的大学学府之一,而且老师和学生们都主张反清政府、反对殖民主义,每次上海发起什么爱国运动,都有大量圣约翰大学的学生参加。
连横在这学还没上多久,就收到了一封母亲的家书,里面的内容足以让大部分的进步青年头疼,怎么呢?原来家里已经给他选好了未婚妻,要求他赶紧回台湾结婚。连横不忍心违背母亲的意愿,只好回去。
但好在,母亲为他选中的夫人还真是不错!她叫沈璈,同样出生于书香门第,而且沈家还是一个寄居在台南的大陆富商家庭,这位沈小姐从小知书达理,温柔贤惠,善于持家,结婚之后两人的感情也十分和睦。连横也沉浸在新婚之后的幸福之中,就没有再考虑远游求学了。
不过,幸福美满的家庭生活是抹不平故土沦丧的痛苦的,在台湾沦陷之后,有许多不愿意向日本帝国主义低头的士人学子纷纷结成诗社,彼此之间相互勉励,以作诗来抒发国破家亡的悲痛和思念祖国的情怀。
连横就是其中的一员,他在新婚不久,就和十几位朋友一起,结成了浪吟诗社,它是日军统治时期台湾岛上成立的第一家诗社。连横曾经写过一首诗,里面有一句“豹纹暂隐何曾变,龙性难驯或一鸣”,连横相信,眼前的困难只是暂时的,国家肯定会有一天再次强盛,实现两岸的统一。
连横著《剑花堂诗集》
后来,浪吟诗社越办越好,连横的名气自然也越来越大。
1898年,台南有一家报社聘请他作为汉文部的主笔,他利用这个条件,开始在报纸上发表一些精粹的小文章,主要内容是介绍台湾各地的山川古迹、风俗物产等等,希望用这个方式唤起人们的乡土之恋和爱国情怀。
这时候的连横虽然已经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而且收入不菲,可是在他心里,自己还是生活在异族的统治之下。
于是在四年之后,连横来到厦门参加乡试,他在试卷上肆意挥洒笔墨,把自己抗日救亡、革新图强等等一系列设想都写了上去,没想这么一篇热血的文章竟让他名落孙山,主考官只在试卷上批了两个字:荒唐。
科考失败,连横并没有回家,他顺手给自己在厦门找了一份工作,正好英国伦敦公会的牧师山雅各创办不久的《鹭江报》正在招聘主笔,连横欣然前往应聘,成为了这里的编辑。连横还发布过一份长篇专论《满洲最近外交史》,在《鹭江报》上连载了十多期。
《鹭江报》
虽然工作是有着落了,可连横的心却越待越凉,他原本以为清政府蒙受奇耻大辱后好歹会为收复台湾做点准备,再不济也该在言论上造造势吧?否则丢不起这个人啊!可在厦门的这段时间里,他满眼都是清政府腐败与堕落的萎靡景象,自然十分失望。
但看了一圈他也明白了,清政府估计是指望不上了,只有建立一个新的政府,才有可能赶走日寇、促成统一。经过这一次大陆之旅,连横认同了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纲领,把光复台湾的希望寄托在同盟会上,开始参加推翻清朝政府的斗争。
之后,连横又回台湾待了一阵子,当听说大陆反帝反封建的活动也有了新的发展后,他带着老婆再次来到厦门,依旧干起了老本行:办报纸。他在厦门创办了一个《福建日日新闻》,以此为阵地,旗帜鲜明地高举反日救国的大旗。
南洋同盟会的人士得知这一消息,立刻派了一位会员到厦门找到连横,想要把这份报纸改为同盟会的机关报。
无惧危险呕心沥血编通史
从前面的故事也能看出,连横是妥妥的激进派,他把自己一腔热血都化作了激烈的语言,印在报纸上。这自然引起了清政府的注意,那么等待连横的又是怎样的危险呢?
俗话说枪打出头鸟,随着报纸知名度越来越高,清政府当然不会坐等挨骂。
有一天,连横正在理发店理发,不知道是谁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当地的官吏,他们立刻闻风而来。好在,连横这边也及时得到了内线消息,头发还没理完就急匆匆地出门躲避,这才逃过一劫。
清政府当然不肯善罢甘休,就在连横办报的这段时间,他不仅遭遇过密探跟踪,甚至还两次险遭暗杀,更不知道多少次险中又险地躲过了抓捕。清政府多次扑空后,竟然串通驻厦门的日本领事馆,强行封闭了报馆,就这样,《福建日日新报》创办才不到一年便夭折了。
与此同时,连横忽然接到老丈人在台湾去世的消息,不得已又和妻子返回了台湾。也就是从这个时候,连横开始编写《台湾通史》。
连横
咱们前面说过,在台湾被割让给日本的时候,连横的父亲曾经送给过他一本《台湾府志》,连横很快就看完了,感觉这本《府志》疏漏的地方很多,而且它成书的时间距连横生活的年代已经一百多年了,这期间肯定积攒了不少重要的史料。
自从台湾被分割之后,由于常年的战乱,再加上日本人的有意破坏,这些史料所剩无几,有的地方虽然也有方志史料,但年代久远,不少已经丢失毁坏、找不到了。这些年来,连横一直记着父亲“不可不知台湾事”的教导,于是他便产生了为台湾编写一部通史的想法。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清政府被推翻,这可让连横精神为之一振,35岁的他绕道日本来到上海,每天就和那里的文人墨客往来。第二年,他又来到北京,作为华侨参选国会议员。
不过辛亥革命的结局咱们已经很熟悉了: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民国初期那种欣欣向荣的光明前景逐渐黯淡了,连横便开始一门心思扑到史书的编写上。
第二年春天,他又上书北京清史馆,希望自己能加入修史的队伍,编写华侨志这一部分。很快,他便收到了清史馆馆长给他发来的聘书,便兴致勃勃地再次来到了北京。然而没想到,这次的北京之旅却让他大失所望。
他到了清史馆一看,好么!编纂史书的大部分都是清朝遗老,毫无疑问,这帮人编的史书也和他们本人一样顽固,整本书里贯穿着反对民主革命,颂扬清朝才是天下正统的思想。连横每天就和这帮人一起上班,心里有多不痛快就不用我多说了吧?
不过没关系,华侨志写不成,咱还可以利用上班的机会收集资料、回家自己编《台湾通史》嘛!于是连横借机阅读了清政府有关于台湾的全部档案资料。等收集得差不多了,他便找了个借口说,家里母亲年纪大了,妻子也在等着自己,然后直接裸辞回家!
到了1918年,连横的《台湾通史》终于大功告成,一经出版就轰动了整个台湾。
纪念馆藏《台湾通史》
这本书一共有36卷,体例上仿照的是大名鼎鼎的《史记》,内容也分为纪、志和传,上从隋朝大业元年,一直到光绪二十一年,写下了台湾将近一千三百年的历史,尤其对大陆人民开拓台湾的历史过程有十分详细的叙述,用毋庸置疑的历史证明:台湾自古就是属于中国的!
相信您肯定也明白,在日本人统治下的台湾,想要编纂这样一部通史不但困难,更十分危险。但连横从来没想过放弃,他不断奔走,到处搜集资料。
比如有关大陆人民早期开垦台湾地区的相关记载,大部分都散落在各个地方的笔记杂谈之中,零零星星,很不显眼,连横为了再现先辈们筚路蓝缕开发台湾的事迹,不辞辛劳,几乎跑遍了台湾的每一个角落,经过多方搜罗整理,这才还原了完整的历史。
可以说,这本通史是台湾第一部完备的史书,也是第一次有人对于台湾的历史做出了全面系统的总结。
毕生心血教育国人不忘本
连横呕心沥血编纂《台湾通史》,目的就是为了告诫后人,“汝为台湾人,不可不知台湾事”。而且,这部《台湾通史》出版的时间也非常关键,为什么这么说?
其实在日本占领台湾之后曾经成立了一个台史馆,想要趁着这个机会写出第一部台湾通史,但由于史书创作不易,他们对于台湾的历史又不怎么了解,一直没能写成。还有的日本学者也想自己撰写一部台湾通史,还亲自跑到台湾收集了不少史料。
不过您想想,日本政府和日本学者编写的台湾史,里面对于一些问题会怎么写就不用我多说了吧?还好,因为连横的《台湾通史》及时的出版,让日本人的企图宣告破产。
虽然连横和日本统治者的立场相反,但日本人在读过之后也不得不为他的才学所倾倒,同时对自己的水平有了自知之明,最后放弃了出版类似著作的打算。
顺带一提,其实《台湾通史》在刚刚成稿的时候,全书的目录只有十五篇志,这样的目录分配就很像是地方志,而不是一本通史,有人觉得这是因为连横在编写之前熟读台湾的地方志,受其影响太大,在写作的时候就不自觉地向着这个方向靠拢。后来连横又对《台湾通史》的目录和内容做了几次大幅度的调整,这才超越了地方志的层次,也成了咱们今天看到的样子。
现代版《台湾通史》
《台湾通史》顺利成书出版,连横也没有就此停下为历史研究做贡献的脚步。1926年,连横和妻子来到杭州,就居住在咱们开头说的那个玛瑙寺里,在这里研究和整理文史资料。
一年之后,北伐军进驻江西,连横担心战火很快就会蔓延到杭州,于是匆匆和妻子返回了台湾。之后,又和友人合资在台北开了一家书店,取名叫做雅堂书局,并且大大方方贴出告示,表明我们书店坚决不卖日文的书籍和文具。
不过咱得客观地说一句:虽然连横的爱国情怀很到位,但他在经商方面确实没多少天赋——这不,才短短两年时间,雅堂书局就因为经营不善而关门了。
这段时间,日本政府在台湾大肆推行日语教育,他们为了殖民和同化,很早就设立了“国语学校”和“国语传习所”,都是最早的日语教习机构。
其中传习所又分为甲、乙两科,分别教授儿童和成年人,而且他们推行日语教育推行得非常严厉,要求学生们在学校里不准说中文,一旦被发现就要受到惩罚,在其他的学校也要求师生们把日语当作基本语言。
不光如此,为了防止中国人接受高等教育,他们从初中阶段开始就限制中国学生学习的专业,教学内容更是以传播殖民主义文化为主,有关中国的一切文化、历史和思想都被他们从课本中删除。
为了保留中文,连横又编写了一本《台湾语典》,一共四卷,里面详细地列出了台湾的方言,而且旁征博引,一一阐明其来源,以此来表达自己的爱国之心,以及对日本政府的反抗与不满。
《台湾语典》
1933年,连横决定来到儿子连震东身边,同时实现自己终老于祖国的愿望,动身前往上海。三年后,他不幸患上了肝癌,在弥留之际还不忘嘱咐儿子说,现在日本气焰逼人,中日之间必有一战,能不能收复台湾让全国统一,就看这个时候了,你一定要为此努力!
之后不到两个月,连震东的儿子出生,他想起父亲临终前的嘱托,便给儿子起名为“连战”,这个名字相信您肯定不陌生,他就是那位中国国民党原党主席。
在2006年,连战第一次来到杭州参观,就直接去了连横当年居住过的玛瑙寺,他还希望能把这个地方变成一个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的平台,于是在各方的努力之下,经过两年的时间,就有了咱们今天看到的“连横纪念馆”。
连战在连横纪念馆揭幕仪式上
编辑:亚特
素材来源:网络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稿酬支付需求,请与“1039听天下”公号后台联系。
注:本文及其音频版权归属北京广播电视台,未经授权不得挪作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