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禅投降后写下3字,司马昭不敢杀他,群臣不解,司马昭:倒着读

2022-10-10 09:40:48

圣奥办公家具官网 https://www.isunon.com/space/index/7.html

每当提起刘禅,在大家的刻板印象中,他就是一个无才无德之人,再加上胆怯的性格,就是典型的烂泥扶不上墙。但是事实并非如此,他之所以会选择投降,不过就是为了老百姓们的生活更加安稳,不要受到战争的迫害。

甚至在面对司马昭的试探的时候,他也淡定自若地写下三个字。司马昭将其倒着读后,发现了其中的奥秘,放过了刘禅。而正是这三个字,救了他一命。

群臣也疑惑,这三个字难道有这么大的威力吗?为什么需要倒着读呢?在此之前,我们先走进刘禅的一生,去看看他到底是怎么一个人。

刘禅何许人也

刘禅曾是蜀汉后主,他的母亲则是召烈皇后,正是因为高贵的身份,才让他在后来继承了刘备的位置。据说在207年,刘禅出生之时,他的母亲甘夫人做了一个非常奇怪的梦,梦到自己仰卧着吞下了北斗,这才怀孕。

因此,在刘禅出生之后,甘夫人与丈夫刘备商量之后,就将刘禅的小名定为阿斗。这才有了后人口中,那句“扶不起的阿斗”的谚语。但是他的父亲却是与之完全相反的人,刘备不仅有远大的抱负,而且还有知人善任,招纳贤才的能力。

正是他的这种才能,才能与曹操、孙权等人,形成天下三分的局面。要知道刘备当时为了招纳天下的贤才,使他们为自己所用,可谓是走遍了天下,倾尽所有,用真诚去打动那些贤才的心。

其中,诸葛亮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毕竟一代君王,为了一个隐居山林之人,三顾茅庐实属不易。而刘备的眼光也不差,但凡是他选中的有才之人,在后来的每一场战争中,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这些贤士中,要数与刘备关系最亲密的,那必然是诸葛亮。他曾在离开人世之际,将光复汉室和协助刘禅的任务,都交给了诸葛亮。但不幸的是,由于形势所迫以及刘禅的原因,他并未能完成光复汉室的心愿。

反观刘禅,他对于父亲的遗愿没有一丝一毫的感触,反而每天都过的碌碌无为。这时,也许会有人为刘禅开脱,说他当时还只是一个孩子,并不懂得这些。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在这背后还有另外一层隐情。

国破家亡,受人试探

刘禅在登基之后,一心只想平庸度过一生,而不去实现父亲的遗愿,这一切都和他的童年经历有很大的关系。

当时长坂坡一战中,刘备由于兵力不足选择落荒而逃。在这种情况下,他不得不抛下了妻儿。这一路上,刘禅和母亲二人受了很多苦,好在后来赵云将其救了回来。但这样的经历,也给刘禅的心中留下了很深的影响。

因此,刘禅在登基之后,并没有将父亲光复汉室的遗言放在心上,每天的生活就是和美人嬉戏打闹。面对这种情况,诸葛亮虽然非常痛心,但他依旧铭记先帝对自己的信任。

诸葛亮为了整个国家的发展忙前忙后,但是这样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多久,诸葛亮后来因病离开了人世。临终之际,为了人民与国家,他特地对刘禅叮嘱诸项事宜。

刘禅在此之后,就一直按照诸葛亮所留下来的叮嘱办事,可谁知,他最终还是没能逃过那些宦官的谗言。当时有一位宦官名叫黄皓,此人对溜须拍马很有一套,刘禅更是被他哄得团团转。

而对于那些忠臣们的谏言,他一句也没有听进去,很快,刘禅就遭到了报应。当时魏国的君王司马昭,在不费一兵一卒的情况下,就占领了蜀国,而刘禅也委身在魏国生活。

在魏国的刘禅,依旧秉持着之前的放浪不羁,以及随心所欲的态度,而这正好是司马昭想要的。但是司马昭是一个非常谨慎的人,为了不让自己被欺骗,他对刘禅进行了一次又一次地试探。

有一次,刘禅在自己居住的地方挂上了一张牌子,上面写着三个字,分别是“山中寨”。其实刘禅之所以如此,就是为了保命,做给司马昭看的。果不其然,当他看到这三个字之后,便对刘禅进行了嘉赏。

这一行为,让司马昭的下属非常疑惑,便询问他为何会做出这样的决定。司马昭听到后便解释道,刘禅门前的那三个字不妨倒过来读,用一些谐音,那这三个字的深层意思就是在山中。这也是刘禅表明自己没有野心,一心只想隐居于山林之中。

当然,仅仅简单的三个字,是无法打消司马昭的疑心的。因此在一次宴会上,司马昭故意让宫女演奏出了一曲蜀中乐曲,在这种情况下,很多蜀中的旧臣都纷纷掩面哭泣,唯独刘禅闭目养神,心中丝毫没有波澜。

于是,司马昭便问道:“是否思念家乡”?刘禅就将郤正教给自己的话,对司马昭说了一遍,并且还说:此间乐,不思蜀。说完这句话之后,两人大笑,司马昭在此后便不再为难他。

结语

后来在271年的时候,刘禅离开了人世,虽然他在位期间种种不负责任的行为,的确令人不满。但是他在魏国时的种种表现,是令人敬佩的,对于很多君王而言,在国破家亡之后,他们的下场只能是一死,但是刘禅的命运却与之相反。

他不但一次次打消了司马昭的怀疑,而且还被司马昭好吃好喝伺候着。因此,像刘禅这样的人,或许只能用大智若愚四个字来形容。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15-2020 高碑百科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