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06 01:39:01
神马看免费在线看最新电视剧 https://www.kanshenma.net
“越南小朋友最近不太听话,该敲打一下他们警醒一下了。”
随着邓小平一声令下,1979年的春天,冬雪尚未消融之时,在中国的南部边疆,解放军兵分两路,浩浩荡荡地进入了越南界内,开始了对越南的反击战役。
在这次战役正式行动前的部署阶段,在大家的推举之下,广州军区司令员许世友被选定为东线作战的指挥员,负责坐镇广西,指挥作战。
自然而然的,在战争的西线,也就是云南,负责指挥者也就被选定为了当时的昆明军区司令员王必成。
然而,就在人员敲定,准备入越作战之际,邓小平却发出了一则紧急通知,将王必成的指挥权撤掉,换另一个人来。
临阵换将,一直以来都是兵家之大忌,作为久经沙场的指挥者,邓小平不可能不知道这一点。
那为什么邓小平还坚持要换掉王必成的指挥权呢?最终这个重任又是由谁扛起呢?
临危受命
其实,邓小平这个举措,并不是不相信王必成的指挥作战能力,相反,对于王必成,邓小平一直十分的看重,因为他的履历,实在是太过辉煌。
王必成在粟裕手下作战时期,就享有“王老虎”的美誉。在解放军与国民党将军张灵甫率领的74师决战涟水之时,由于国民党人数众多,解放军逐渐落入了下风。就在这危急存亡之际,王必成及时赶到,飞兵孟良崮,奇袭张灵甫,一举逆转局势。将74师尽数歼灭。
这不仅是王必成统帅生涯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同时,也是解放战争之中至关重要的一场胜利。
因此,在开国之后,毛主席为王必成授予了中将的军衔。
从王必成过往的作战经验来看,这西线总指挥的职位,他是完全担得起的。因此在部署阶段,王必成也被列入了这次西线总指挥的名单里进行讨论。
王必成
在这次战前部署讨论会上,对于东线的总指挥,大家并未产生太多异议,无论是从资历还是从履历还是现状上来看,上将许世友,都当之无愧是最优人选,他长期担任广州军区司令员,在指挥作战和调动士气能力上一直都是处于解放军部队之中最顶尖的。
这次的会议上,关键的争议点就在于西线指挥官的选用。由于西南军区此时没有大将坐镇,因此有许多人建议将几位元帅调配过来参与战役。
但是邓小平却否决了这一提议,几位元帅当时年事已高,已经不方便参加繁杂的战事指挥工作了,要他们特意远赴前线,无疑是给本就年事已高的他们增添身体负担。
又有人推崇前昆明军区司令员秦基伟,大家纷纷点头表示认可,毕竟,秦基伟的作战经验也是相当的丰富,在云南地区拥有很高的威望,若是让他来统帅,相信不会出差错。
但是邓小平知道,当初,秦基伟被远调北京,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他和昆明军区的部分人有过一些矛盾,如今临战再把他调回云南,恐怕有些不妥。
于是,之前被列入候选人之一的王必成,就成了首选。大家对此也都没有太多的异议,因此,在这次会议上,大家就暂且敲定了王必成作为西线的总指挥。
秦基伟
得知自己当选西线总指挥,王必成受宠若惊,毕竟,在他的上面有着太多太多更有资历的老将。王必成感激地表示:“不会辜负大家的信任!”
然而,不久之后,邓小平却再次发出授意,更换指挥人选。
这个决定,是邓小平深思熟虑许久之后才做出的,他也为王必成解释了他这么做的原因。
临阵换将
在会议举行完毕之后,当天夜里,邓小平又仔细考虑了白天关于西线指挥人选的讨论。
他权衡许久,觉得还是觉得有些不妥,不久之后,在邓小平的主持下,众人又重新召开了一次会议。
在这次会议上,邓小平提出了自己的担忧,听到他的话之后,众人也纷纷开始沉思。
邓小平的话不无道理,这个问题使他们在之前有些忽略了的:那就是王必成在军中的威望问题。
许世友
王必成虽然履历十分优秀,但是这次参与西线作战的也有不少优秀的将领,他们之中,也不乏资历与王必成相近者。
况且根据秦基伟所讲,云南军区有不少将官脾气都比较倔。早在此前,云南军区内部就有一些针对王必成的不满声音存在。既然东线的指挥官是上将许世友,那若是在西线战场举用中将王必成,恐怕有些难以服众。
战争时期,一个总指挥最重要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战略指挥,很多时候,还必须起到一个压阵的作用。但是以王必成在军中的资历和军衔,想要压住云南军区的一些老兵,恐怕并不简单。
最重要的就是,王必成在这之前,缺乏出境作战的经验,这次突然赋予他如此一支大部队的指挥权,恐怕连王必成自己也很难确保调动作战的效率。
但是,王必成被换掉的话,该由谁来顶替呢?正当众人为这个问题发愁时,邓小平说出他的答案。
当邓小平将他心中的新的候选人的名字公布出来的时候,在座众人犹如醍醐灌顶一般,豁然开朗。
杨得志
这个人就是与许世友同为上将军衔的杨得志。由于他远在武汉军区,之前大家都没把他列入候选者的名单。但是此时邓小平说出这个名字,众人却觉得再合理不过。
首先,以杨得志的军衔,是足以稳压昆明军区所有将领,建立足够威望的。再加上在这之前杨得志与昆明军区的将官鲜有来往,肯定也不会出现有人对他心有不满,消极执行命令的情况。
但是这些都只是次要的因素,最为关键的因素在于,杨得志曾经在1967年以军事代表团团长的身份前往过越南,协助领导越南的独立战争,帮助越南人一同抗击美国的侵略。
在这次援助越南的过程中,杨得志作为越南军队的“教官”,在传授越南许多战斗技巧的同时,也深刻地了解了越南军队的作战习惯。
越南人至今很多军事战略,都还是沿用的当年在杨得志手底下学到的东西,因此,这次双方兵戎相见,就真像是一场师徒对决了。
在得到众人的一致肯定后,邓小平最终敲定了杨得志作为西线总指挥。在这次会议结束的时候,邓小平风趣地称:“越南小朋友这么不老实,家长必须要打屁股了。”
当得知自己的位置被杨得志顶替后,为这场战斗准备了两个月之久的王必成并未表现出任何负面情绪。其实,他也对邓小平的这个突然的举措表示理解。
王必成性子直,在以往的军旅生涯里没少得罪人,昆明军区很多人都和他有过矛盾。但是对于真有本事的人,他也丝毫不吝夸奖,关于杨得志在过往战争中所建立的功勋,王必成心服口服。扪心自问,这次总指挥的位置,杨得志确实比他要适合。
几天之后,杨得志接到中央的指令,从武汉军区奔赴云南,开始做战前筹备,而被替换下来的王必成也即将前往武汉,暂时接替杨得志的工作。
为了弥补无法亲临战场的遗憾,临行之前,王必成将自己的一子一女送到了对越前线部队中。
在王必成的家风影响下,王必成怀有两个月身孕的儿媳也想随丈夫一同奔赴战场。这一想法遭到了王必成的夫人陈瑛的强烈反对。然而当王必成得知此事时却欣然说道:“你想去就只管去,我十分支持。我没办法上战场,那带上你和腹中的孩子,我们家也有三个半人能为这场战斗做贡献了!”
全面胜利
1979年2月17日的清晨,解放军对越西线多达十个师的兵力,在总指挥官杨得志的指挥之下,从云南出发,剑锋直指越南边境。
临行前,邓小平特意嘱咐了两位指挥:“这次出击,我们要用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打一场‘闪电战’!不能让其他别有用心的国家有可乘之机。”因此,许世友和杨得志二人都在战争正式打响前派出了先遣部队进行接应。
抵达边界河流红河后,解放军开始与提前偷渡至此的13军军人们进行汇合,在敌人尚未察觉的情况之下,迅速完成了对这道天然屏障的飞渡。
在成功渡过红河之后,杨得志指挥大军迅速在对岸建立防御阵地,并且在红河铺设浮桥来保障后续志愿兵力和后勤物资的顺利供给。而提前过河的一批军队继续深入越南,将敌人防御瓦解。
在杨得志的指挥下,西线军队势如破竹,在几天之内完成了对越南四十千米纵深的突破,在同一时间,许世友的东线进攻稍显迟滞,但是突破纵深也达到了二十千米之多。
在解放军凶悍的攻势下,越北多个战略要地被我军顺利控制。越军的战略部署被杨得志看的一清二楚,他对战局的布控使得越南军队在西线的战役中几乎没有起到任何的抵抗作用就被击溃。
随着东西两线军队合流,兵临河内,这次对越反击战的目的已经达成。在中央军委的命令下,东西两线的军队开始有序撤军。在3月中旬,两支大部队全部返回了中国境内,这场反击战,取得了阶段性胜利。
在战后清点的时候,人们惊讶的发现,在杨得志的指挥之下,西线部队的伤亡人数,低到了一个不可思议的程度。
与之相比,许世友率领的东线部队的战斗显得惨烈的多。虽然在许世友的指挥下,东线部队在谅山战役之中将越南王牌军13师悉数歼灭,但是与此同时,东线部队牺牲的人数也大大的高于杨得志所率领的东线部队。
而且,在东线的指挥上,许世友出现了一些肉眼可见的大失误,导致了战争代价要比想象中高出一些。但是杨得志所率领的西线部队几乎全程都是以滴水不漏的姿态将越南军全方位压制。
谅山战役
在大部分人看来,这次战役中,杨得志的指挥要比许世友更加的出色。
因为杨得志在此役中灭敌人嚣张气焰,扬我军威,战绩傲人,功勋卓越。在回国后不久,杨得志被提拔为解放军总参谋长。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次对越反击战中,被调离的王必成留下的子女,都立下了三等功。
而王必成的女儿,因为这次战役,和军旅生活结下了不解之缘,战斗结束后仍然留在部队之中,直到退伍。
经过这次打击,越南对我国边境的骚扰越来越少,在几次后续的反击作战后,越南受到了重创,据估算,越南的经济在连年的战争中倒退了足足二十年。
迫于压力,越南不得不将自己驻在国外领土的兵力收回,停止战争,放弃对东南亚各国的骚扰。
至此,越南称霸东南亚的梦想,被邓小平独到的战略眼光和新中国各位将领的雄韬伟略击的粉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