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25 19:07:02
电影学爸好不好看 https://www.touzitop.com/ysxm/10573.html
朋友发来聚餐的消息,我用工作没做完的理由搪塞过去;
避免和同事搭一辆地铁,下班我以闪电般的速度冲出办公室;
周末室友邀请出去走走,我的第一反应也是下意识地拒绝。
工作后的这几年,逃避社交似乎成为了一种常态。
或许是因为工作太累了,每天晚上下班回家,只想躺在床上用手机打发时间;
或许是因为社交成本太高了,要么占用时间、要么占用精力,久而久之就懒于出门;
也或许是网络太发达了,一部手机就可以联系天南海北的朋友,所以不再线下联系。
记得刚开始工作时,我特别热衷于社交。
朋友过生日,会去蛋糕店亲手给她做个蛋糕;
周末时,愿意花费两个小时路程陪同事看一场电影;
平时闲着没事,就不断在网上搜索打卡景点、热门旅游城市,只要一有空闲,就会和朋友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那时,有三两朋友,有常联系的同事,有钟意的餐馆,也有喜欢的海风。
偶尔出门见见老友,也会偶尔搭乘火车赶往别的城市,去见心心念念的人。
但现在,工作久了,似乎一切都成为了逃避社交的理由。
听到电话铃声就心烦气躁,因此电话常年静音;
对新认识的朋友不怎么积极,觉得光是维系旧的朋友就已经花光了所有力气;
等公交时,尽管天气再糟糕,也不会进入别人的私人空间……
直到那天,我翻到一张老照片。
照片里,是我和一群小孩子的合影,那时我9岁,住在乡下的外婆家。
夏天放学之后,我经常和伙伴们跑来跑去,在绿树成荫的街道,在宽敞热闹的广场,我们一路跑一路笑,
累了便拐进村东头的小卖铺里买水喝,饿了就三三两两地解散,伴着家里人的吆喝声回家吃饭。
那时候,最喜欢的地方,是外婆家里的柜子,因为那里放着各种各样的好吃的;
最舒服的地方,是外婆柔软清新的小床,上面有泛着洗衣粉清香的被子,有毛茸茸的大玩偶;
最解馋的地方,是外婆家的饭桌,桌上有外婆做的家常菜,也有外公自制的香甜桃花酒。
看到这张老照片,无数珍贵的记忆碎片在脑海里重组,拼凑出我无比热闹的童年。
相比而言,工作后的这几年,回忆变得枯燥、空白起来。
吃饭基本靠外卖、出行大多靠导航,我不知道隔壁邻居是男是女,也不清楚经常给我开门的小区保安大爷年纪多大。
唯一的记忆点,就是在自己十几平的出租屋,在不到两米的小床上,靠一部手机,一根网线,一顿外卖,打发掉一天的时光,甚至只要有自己舒服的一亩三分地,就可以宅到天荒地老。
平时周末,做得最多的事情就是躺着,吃得最多的东西就是过桥米线。
工作日里,同事过来闲聊,会下意识假装自己很忙;公司安排团建的时候,会想尽办法请假不去。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总是以"工作太累"、"城市太大"、"成本太高"为理由拒绝社交。
我们靠着网上的信息,总是向远处看,却总是忽略附近的美好。
迄今为止,我所能想到最美好的回忆,是小时候在姥姥家温暖的小床上度过的童年生活,是上学时妈妈做的家常菜,是同学们一起在课下偷吃和疯跑的时光。
而不是我在电脑上完成了多少方案,手机上点过什么外卖。
有人说:"真实生活的每一天,就像开车经过一座城市,一路会遇见未知的风景和未知的人。"
所以啊,去街边逛逛小店吧,而不仅仅是收藏爆款网红打卡地点;
和朋友聚在一起面对面聊会儿天,而不是昏天暗地地狂刷手机;
去菜市场挑些新鲜油亮的蔬菜,给自己做顿饭,而不是看着外卖选项纠结发呆。
生活当然没有唯一标准,但恰恰是这些真实的体验,成为了验证我们在认真生活的参照物。
爱具体的人,体验真实的生活。
有了这些,在人生的版图内,我们才不至于迷失方向,才能保留几分简单与纯粹,不辜负每一个闪亮的日子。
点个"在看"给自己一个机会吧,好好享受生活。
微博|小红书@蕊希Erin
未经许可|不得在任何平台转载
Copyright@2022蕊希|AllRightsReserved